问
1. 早期“安全模式”的延续:
小时候习惯通过“猜大人心思”来获得认可(比如需要提前预判才能避免批评),大脑会把“猜测期待”刻进“生存程序”
2. “被抛弃焦虑”的隐形驱动:
当你猜测“他是不是对我失望了”时,底层可能藏着“如果不满足期待,关系就会破裂”的恐惧。这类似婴儿时期“妈妈不笑了是不是不爱我”的原始焦虑,只是成年后转化成了“猜伴侣需求”的模式~
3“威胁检测系统”的过度敏感:
焦虑症会让大脑的“杏仁核”(负责恐惧反应的区域)像被调大了音量,一点风吹草动就触发“警报”。比如对方语气稍变,你就会自动启动“他是不是对我有期待了”的扫描程序~
4. “时间感知扭曲”的助推:
焦虑时,大脑会把“未来”压缩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你明明知道“规划未来可以慢慢来”,但焦虑会让你感觉“现在不猜透他的期待,下一秒就会失控”,于是陷入越猜越急的循环~
4. “共生型思维”的残留:“关系边界”的模糊化
如果长期习惯“和他人情绪绑在一起”(比如小时候做父母的“情绪容器”),会很难分清“他的期待”和“我的责任”。就像两个人共撑一把伞,你却把伞全倾向别人那边,自己淋成落汤鸡~
我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以上4个。
我知道了原因,但是如何疗愈啊,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亲近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