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仔
9回答
1. 早期“安全模式”的延续: 小时候习惯通过“猜大人心思”来获得认可(比如需要提前预判才能避免批评),大脑会把“猜测期待”刻进“生存程序” ​ 2. “被抛弃焦虑”的隐形驱动: 当你猜测“他是不是对我失望了”时,底层可能藏着“如果不满足期待,关系就会破裂”的恐惧。这类似婴儿时期“妈妈不笑了是不是不爱我”的原始焦虑,只是成年后转化成了“猜伴侣需求”的模式~ 3“威胁检测系统”的过度敏感: 焦虑症会让大脑的“杏仁核”(负责恐惧反应的区域)像被调大了音量,一点风吹草动就触发“警报”。比如对方语气稍变,你就会自动启动“他是不是对我有期待了”的扫描程序~ ​ 4. “时间感知扭曲”的助推: 焦虑时,大脑会把“未来”压缩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你明明知道“规划未来可以慢慢来”,但焦虑会让你感觉“现在不猜透他的期待,下一秒就会失控”,于是陷入越猜越急的循环~ 4. “共生型思维”的残留:“关系边界”的模糊化 如果长期习惯“和他人情绪绑在一起”(比如小时候做父母的“情绪容器”),会很难分清“他的期待”和“我的责任”。就像两个人共撑一把伞,你却把伞全倾向别人那边,自己淋成落汤鸡~ 我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以上4个。 我知道了原因,但是如何疗愈啊,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亲近的人身上。
8温暖
9条回答
好专业呀,佩服!这几点理的清清楚楚,在生活中一点点觉察,看到自己又掉入这样的思维了,按暂停,看看可以怎么做会不同会更朝向自己想要的呢? 关系中的还的在关系中去疗愈,如果有咨询师可以提供安全的关系走一段会更好。 祝福你
对于亲近关系中别人的期待,会让你想到什么?
30"
17"
两种方式: 1.找咨询师咨询 2.去学习成长,可是速度慢点。
90"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缓解焦虑。
从您的分析看,您对自己的焦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接下来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比如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或者找专业人士帮您解决。
可以找风格匹配的咨询师聊聊看,内化一种积极健康亲密有边界的关系体验。 (注意这也是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可以每天(通过写画舞动等等100种方式)进行自我对话,一点点学会和焦虑共处,慢慢熟悉自我关怀的能力。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4241248个回答
#人际关系# 1925365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266711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416055个回答
#个人成长# 6144624个回答
#抑郁求助# 387819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72826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67494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