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看到星座分析说:“你外表坚强,但内心敏感”,你觉得“天啊,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做完心理测试,看到结果里写“你有时开朗,有时喜欢独处”,点头如捣蒜:“太准了!”算命先生说:“你过去经历过一些挫折,但未来会有转机”,你心想:“他怎么知道?”其实,这些“准到可怕”的描述,可能对大多数人都适用—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指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并且认为描述的就是自己。即使这些描述本质上是非常模糊和普遍适用的)。
巴纳姆效应的内涵
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福勒在1948年通过一场实验揭示。他让学生填写性格测试问卷,随后给每人发放“量身定制”的分析报告,并要求学生评分“是否符合自己”。结果,87%的学生认为报告“非常准确”,而实际上所有人收到的都是同一段话。福勒指出人们容易被高度概括、正向积极且带有两面性的描述吸引,并自动匹配自身经历。
以下是巴纳姆效应中的经典语句:
1.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2.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3.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把你的长处完全发挥。
4.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5. 许多时候,你严重地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6.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7.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8. 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巴纳姆效应的特点
1、模糊性:描述模棱两可,可以有多种解释。例如:“你有时很外向,但有时又喜欢独处。”
2、普遍性:适用于大多数人。例如:“你希望别人认可你,但有时会对别人的评价感到不安。”
3、正面倾向:描述多为正面或积极的内容,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
例如:“你有很大的潜力,但有时会低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