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仅有“被拯救”的需求,有时候也会希望去“拯救对方”。 比如我一个朋友,他曾信誓旦旦地跟我说:“下一次,我绝对不要再和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女孩交往了。” 这并非他的歧视,而是他在每一段关系里,总是忍不住扮演那个“拯救者”的角色。对方的伤痛和脆弱,他一一看在眼里,心疼万分;然后牺牲自己,去满足对方。 最后,都以他被消耗、累垮到逃跑而告终。 可下一次,他还是会被带着伤痛的女孩吸引,带着“拯救她”的冲动去靠近她。因为通过拯救伴侣,改变伴侣,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你会发现,无论是拯救者还是被拯救者,这种情结往往指向我们幼时遭受过的忽视、否定,指向我们常年未被满足的需求。 就像婚姻治疗师莎兰·汉考克说的:“亲密关系里的吸引力,往往来自伤痛,来自你内在受伤的小孩。”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慢慢踏上自我疗愈之旅。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仅有“被拯救”的需求,有时候也会希望去“拯救对方”。
比如我一个朋友,他曾信誓旦旦地跟我说:“下一次,我绝对不要再和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女孩交往了。”
这并非他的歧视,而是他在每一段关系里,总是忍不住扮演那个“拯救者”的角色。对方的伤痛和脆弱,他一一看在眼里,心疼万分;然后牺牲自己,去满足对方。
最后,都以他被消耗、累垮到逃跑而告终。
可下一次,他还是会被带着伤痛的女孩吸引,带着“拯救她”的冲动去靠近她。因为通过拯救伴侣,改变伴侣,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你会发现,无论是拯救者还是被拯救者,这种情结往往指向我们幼时遭受过的忽视、否定,指向我们常年未被满足的需求。
就像婚姻治疗师莎兰·汉考克说的:“亲密关系里的吸引力,往往来自伤痛,来自你内在受伤的小孩。”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慢慢踏上自我疗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