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这个心理学概念,起源于卡尔·荣格提出的儿童原型。它指的是由养育早期所留下来的创伤经验、匮乏或恐惧组成的某种内化的信念。 要觉察到我们的“内在小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很多时候,他不一定会以很可怕、很严重的样子存在,而更可能是很日常的细节。 比如有人会因为“过年回老家”这件事,提前焦虑大半个月。在他的想象里,可能有这么个逻辑困住了自己: 过年不回家→父母会对我失望→我很糟糕 这种固化的认知,常常要被新的体验覆盖后,才得以消解。比如当他因为买不到票回不了家,发现所担心的事没有发生时—— 过年不回家≠父母会对我失望≠我很糟糕 在解绑旧模式的过程里,我们才能慢慢看见“内在小孩”的伤口,听见“内在小孩”的哭声。 去抱一抱他,告诉他: 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陪伴你、保护你了。
“内在小孩”这个心理学概念,起源于卡尔·荣格提出的儿童原型。它指的是由养育早期所留下来的创伤经验、匮乏或恐惧组成的某种内化的信念。
要觉察到我们的“内在小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很多时候,他不一定会以很可怕、很严重的样子存在,而更可能是很日常的细节。
比如有人会因为“过年回老家”这件事,提前焦虑大半个月。在他的想象里,可能有这么个逻辑困住了自己:
过年不回家→父母会对我失望→我很糟糕
这种固化的认知,常常要被新的体验覆盖后,才得以消解。比如当他因为买不到票回不了家,发现所担心的事没有发生时——
过年不回家≠父母会对我失望≠我很糟糕
在解绑旧模式的过程里,我们才能慢慢看见“内在小孩”的伤口,听见“内在小孩”的哭声。
去抱一抱他,告诉他:
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陪伴你、保护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