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机就是为了让我们上瘾而设计的
• 成瘾是什么?自我失控、不顾消极后果、强迫性地寻求某种活动。随着耐受性不断提高,需要的刺激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样才能获得满足。
• 查看手机时,大脑会分泌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大脑的奖励回路也会被激活,这些是成瘾行为的促进因素。
2. 那些手机可以操控我们的伎俩,都是利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1) 刺激多巴胺分泌 - 奖赏激素,产生愉悦
• 通过激活大脑中与愉悦相关的受体,它教我们把某些特定行为与奖励联系起来
• 如果某种体验持续促使多巴胺分泌,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记住这种因果关系。
• 新奇感就是很好的例子。每当我们经历新的体验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 代码的目标就是让人沉迷于一款应用程序,方式就是精确计算应用程序应当在何时用何种方式“让你感觉格外良好”。
2) 刺激皮质醇分泌 - 压力激素,产生焦虑
• 手机都会通过提供新信息和情绪触发因素来故意激起焦虑,导致我们担心一放下手机,哪怕只是一秒钟,我们都可能会错过一些东西。
• 对于这种焦虑,有个词语叫作“错失恐惧症”。以至于每次我们放下手机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大量皮质醇,皮质醇让我们感到焦虑
3) 渴望被爱 – 寻找归属感
• “点赞”设计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一篇点赞数为零的帖子不只是私下里的痛苦,简直就是一种公开‘处刑’。
• 花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可能与抑郁和低自尊有关。
4) 我们很懒 - 避免“决策疲劳”
• 大脑前额叶负责所谓的执行“自上而下”的功能,如决策和自我控制。
• 如果我们要求前额叶做太多决定,它就会变得疲劳,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动摇。
• 很多视频网站可以自动播放列表中的下一个视频或下一集,这样的设计是有原因的:顺流而下总比逆流而上要简单。
5) 喜欢自己是特别的 - 获得掌控感
• 拥有很大控制权的那些功能正是让我们更有可能花时间玩手机的功能,而我们几乎无法控制的功能则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6) 对信息的渴望 - 警惕环境威胁
• 注意力分散是一种默认行为。我们希望注意力能被环境的变化所吸引或分散,因为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威胁。
• 人类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寻找信息, 而如今现代科技进步让这种‘饥渴’获得了极度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