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一切都可以实现,你想做什么?也许你会不由分说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或者玩,买买买,想干嘛干嘛……但事实上你的答案根本经不起推敲,你如果深入去想想就会发现,当你真的这么做了,你会无聊、迷茫,甚至烦躁、抑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其实自由是一个无穷大的集合,我们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选项,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很容易说出我不想做什么,却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选择的就是那个“最好的”或者“正确的”。
而自由的另一面恰恰是自己为自己负责——选择是你自主做出的,那么结果当然也只能由自己去承担,好坏怨不得别人。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自信去承担一切后果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有些人既讨厌你处处管他,又痛恨你让他自由。比如亲子关系,你逼孩子学习,替他做决定,孩子会逆反,但如果你从不对他提要求,他想做什么你都支持他,他同样不会开心不会满意。
那么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要找到那个能与“自由”匹配的能力值,在能力值范围内享受充分自由,而在能力值之外的范围寻求庇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
1、当你总抱怨自己活得憋屈时,就可以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力越大,自由度也越大。
2、当你迷茫时,说明你正在经历你掌控不了的自由,这时你可以考虑给自己一些框架。
3、尊重别人就是给对方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由。
4、有时候你必须替那些没有相应能力驾驭自由的人承担选择的责任,比如你作为家长对你的孩子,或者你作为领导对你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