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s
和钰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持证7年
北京 | 北京市
5.0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服务人数
91
多次复购
50%
平均时长
1
长程个案
3
资质认证
无条件更换咨询师
担保交易
咨询预约
费用:
90 元起
下载APP享受更多优惠
立即咨询
预约准则
如遇咨询师变动会以短信通知,请保持手机畅通如要取消,请及时和客服取得联系
方案
8.0折
情绪疏导
¥192 ¥24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10.0折
人生规划
¥240 ¥24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10.0折
恋爱情感
¥120 ¥12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10.0折
恋爱情感
¥180 ¥18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10.0折
个人成长
¥240 ¥24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10.0折
原生家庭
¥120 ¥12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简介

【个人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受训经历】

2017-2018年通过国家最后一批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取得证书,

从2016年下半年起从事线上心理疏导倾听超过1000+小时

【擅长问题】

婚姻关系 出轨疏导 情感修复 丧亲创伤 原生家庭问题溯源

【工作人群】

恋爱婚姻的情感背叛 个人成长 丧亲创伤

【咨询风格】

耐心 理性 温和

【对来访者的一段话】

吹过你吹过的风,走过你走过的路,我可以感同身受,悲喜也可以相通。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和钰蓉的职业证书
擅长领域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情绪压力
累计个案时长
337.00小时
文章
暂无文章
展开更多文章
问答
我终于敢面对自己了。我父母离婚了9年,可能受我母亲影响,好像父母离婚是抬不起头来的事。我怕被人看不起,一直没和介绍人说这个情况。谈了9个月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去说自己的家庭情况
和钰蓉
和钰蓉
咨询师
10天前
父母离婚不是你的错 ,婚姻无法继续离婚也没有错 ,能主动选择自己人生的人都很了不起,不只是选择离开谁,还包括和谁在一起。当然,在一定前提基础下,比如公序良俗。 主动说出来比埋雷好,说出来那一刻,主动权就在你手上。恭喜全文

展开更多问答
用户评价
评分
5.0
全部(5)
很专业(0)
态度很好(0)
和蔼可亲(0)
效果明显(0)
耐心(0)
反应迅速(0)
会会
第6次下单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25-07-06 14:36:13
会会
第4次下单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25-02-04 14:07:36
好好好
第1次下单
和老师是个非常理性的人,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并且可以直接找到问题的根源。感谢!
23-03-27 14:49:47
白色绣球爱
第2次下单
老师职业经历丰富,有点女强人的味道,给了许多的职场意见,而且她精神能量高,很容易感染人,咨询之前整个人本来是很低沉的,咨询结束之后像是充满电的状态。
23-03-25 15:36:53
寅默
第2次下单
和老师处理了职业规划的一些问题。和老师的技术十分专业,依据人生之经验以及职业的技能,就我当下的情况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前景和填补因为一些变故导致的人生计划失控留下的空洞。和老师的声音干净坚定,果断利落。共情了我的处境,理解了我的状况。就其实实在在方案,我十分感激。
23-02-16 07:23:23
6页 ,到第 确定
动态
和钰蓉
主体性作为一个频繁出现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讨论中的概念,常被认为抽象而复杂。它实际上是指:人作为有意识、能行动的主体,而非被动的客体时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其核心是自我意识的确立,以及“我”与世界关系的主动构建。 简单来说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时所体现的自主、能动和创造的能力。主体性 ≠ 自私、为所欲为或孤立自大。它强调人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的客体,而是能思考、选择、行动并承担责任的存在。 哲学上,主体性指人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心理学上,它指个体能够独立认知、判断和行动,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并能与环境积极互动。这一能力也称为“Agency”,包括三个维度: 自主决策(我能选择) 自我认知(我知道为何选择) 主动互动(我的行动能影响世界) 一个比喻:你是司机,还是汽车? 缺乏主体性的人,像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按预设程序或外部指令行动,习惯盲从、依赖权威,逃避责任。 具备主体性的人,如同“司机”:有目标、有判断,主动控制方向,为自身选择负责。 例如:选择专业时,出于真正热爱而决定(主体性的体现),而非纯粹迎合父母或功利目的(主体性被压抑)。 主体性的三个层面 1. 对内:自我意识 能意识到“我是我”,不被本能、情绪或外界压力完全控制。比如反思:“我真正想要什么?” 2. 对外:与世界的互动 人主动为事物赋予意义,而不是被动反应。同一座山,地质学家、诗人、登山者看到的各不相同,这正是主体性的体现。 3. 交互:在社会中反思成长 主体性在社会关系中形成,通过不断反思和选择建构起来。例如,在做一件事后自问:“这真的符合我的价值观吗?” 为什么主体性如此重要? 对个人:主体性是成熟与成长的标志。它意味着从依赖走向自主,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并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教育:好的教育应启发而非灌输,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社会:一个尊重主体性的社会更包容、多元且富有创造力;而压抑主体性的社会则趋向于塑造单一和顺从的个体。 主体性危机的常见表现 决策无力:选择困难,无法自主做决定; 意义真空:达成外界设定的目标后,仍感到空虚迷茫; 情绪傀儡:自我价值过度依赖他人评价,情绪易受外界左右。 主体性是人成为人的核心。 全文

和钰蓉
是否曾遇见这样一个人,仿佛命运静止,宇宙低语:“就是TA”。而后它又将其带走,像在说:并非所有助你成长的人,都注定停留。这种心碎或许是宇宙在逼你的潜意识浮出水面。 总有些人像被“更高力量”送来。他们不只搅动情绪,更唤醒被遗忘的你的尘封的梦、深埋的伤、隐藏的惧,与失落的温柔。他们如钥匙,打开你从未察觉的心门。可连结越真,越难维系,时间错位、价值观冲突、已有承诺、距离阻隔…但那份羁绊,依旧无声而顽固。 这是一种深刻的痛苦;在某人身上找到归属,却无法停留。荣格提供了更高视角:这不只是灵魂伴侣,更是“活的象征”。它们无法用逻辑解释,而是“同步性”,有意义的巧合,为更深目的服务。 内在与外在于此碰撞。这个人或是宇宙送来的镜子,不是为了治愈,而是剖开你,让你看见自己真实的所有。他们提醒你:你仍能感受;麻木之下,心仍会为纯粹的热情跳动。面对这面镜子,比物理分离更痛——它照出 raw、破碎、不完整的你,一个被唤醒却不应由他人填满的自己。 许多人逃避这样的相遇,称之为错觉或依赖。但经历过的人都懂:唯有真相,带来这种既痛又亮的觉醒。有些人一生都未被这样看透面具、直抵灵魂地唤醒过。所以哪怕一瞬,也已永恒。 那随之而来的空洞,不只是思念 TA,更是渴望自己,那个更鲜活、更清醒、更坦诚的自己。TA 的缺席,在许多层面,是你与自己联结的缺席。所以,“不可能的爱”不是该删除的错误,而是一场成人礼。它将你从麻木拉回灵魂的剧情,对你说:“醒来,找回你所遗忘的。”痛却真实。每个真实伤口都承载真相,每个被直面的真相,都蕴藏蜕变之力。 是否也觉得有些事早已注定?但这场相遇不是随机,是时间、空间与无形力量的共谋。荣格称之为“同步性”:外在事件与内心状态有意义地呼应,却无因果。 最令人不安的是:这并非为满足欲望,而是为暴露矛盾。你以为找到对的人?但若宇宙带 TA 来,只为将你唤醒;同步性,是外在世界上演的梦,是灵魂的密语。问问自己:为何某些连结如此撼动你?为何多年仍难忘?答案不在对方,而在 TA 在你内心所搅动的一切。 宇宙投下一道闪电,扮作你熟悉的脸,让你重新感受:恐惧、渴望、脆弱、希望、羞耻、爱。即使那人离开,使命也已达成:你被打破,也被唤醒。 将这浪漫归于“命运”固然诱惑,但荣格邀请我们走得更远。“同步性”不是为了成全幻想,而是让我们直面内在破碎,仿佛宇宙在问:“你准备好了吗?”全文

和钰蓉
为何东亚社会的焦虑感和倦怠感尤为剧烈? 拉康一个观点,他说焦虑并非源于欲望的挫败,而是当主体被粗暴地放置于大他者欲望的位置时,其主体性被突然“悬置”所产生的剧烈震颤。 大他者的欲望永远在滑动,主体却误以为大他者有一个明确的欲望并试图满足它,在不断寻找“究竟要我怎样”的答案中产生焦虑。 当一个人被彻底还原为他者欲望的客体、符号秩序的傀儡,或纯粹的工具性存在时,那种“我即将消失”的震颤就是焦虑的本质。如果没办法以一个真正的个体出现,就会想要逃离。也就是说,人不仅需要找到自己的主体性,也需要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主体性。 而东亚的焦虑尤为如此剧烈,不仅因为大他者的欲望是流动的,更因为大他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处理的神经症主体,它非但不能提供稳定的符号秩序,反而在不断制造混乱的欲望要求:结婚才是正轨、高考改变命运..… 焦虑在此刻成了主体性最后的求救信号,它提醒你在抵抗成为纯粹的物。 当你感觉自己在下坠时,什么也别做,因为你不想做的时候就是不能做。把自己从维系好友关系、维系同事关系的琐碎中剥离出来,也是蓄积能量的方式。全文

和钰蓉
明明有大人的身体,为何却没有大人的人格? 【从小缺爱的人,内心是没有力量的。什么结婚、搞钱、搞事业买车买房、出人头地,他对这些东西完全没有感觉;这样长大的人大多像在梦游,只是打份工养活自己,就只能靠刷手机打发时间。因为他不知道要做什么,唯一的动力来源于身体最原始的渴望。他的心大部分都是麻木,没有知觉,没有感觉的;有感觉的时候就是焦虑、恐惧、无助、空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心的成长是需要用爱浇灌的,如果只是把孩子的身体养大,无法提供情绪价值,那他的心就是完全没有力量的。】罗翔 【安全感缺乏 让普通的生活变成战场】 敏感内耗缺安全感到夜夜失眠,一件小事心碎成渣。明明已经成人为什么像孩子一样茫然无助?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不敢在课上回答问题,不敢在工作中表达想法,不敢靠近喜欢的人,不敢在感情中做自己,不敢面对未知和迎接挑战……在这无数的“不敢”中,绷郝售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进深渊的感觉。 安全感全部丧失的人是什么状态呢?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在战后幸存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老兵。他们在战争中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然下一秒牺牲的就是自己,他们靠着这种极端的敏感度幸存下来的,但当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时,反而成了另一种“病人”。如果有人从后面拍他们,想跟他们打招呼,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敌人,被误伤…… 【狠狠重塑心智,做你想成为的人】 人格的重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当你真正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往往已经成人多年,人格已经定型,而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稳定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无力感都来自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眼前的困境,这种无力感先是让我们绝望,然后会使我们麻木,最终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期待。 然而,最深沉的绝望中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人格之所以如此稳定,是因为它在我们的大脑里留下了一条条的沟壑,我们的思绪和情绪会习惯性地顺着这些沟壑流动,沟壑的走向决定了流动的方向。但是大脑的可塑性极强,它的生长潜力可以持续一生,我们总是有机会做些什么,实现改变。只要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长久的坚持,我们可以改变大脑的沟壑,也可以重新建立习惯性反应,我们的人格会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文

和钰蓉
荣格揭示:困住你的不是懒惰,是隐藏的阴影。 总觉得自己有远大梦想,却总困在拖延、沮丧的循环里?别再怪自己懒惰或没毅力了,荣格的心理学早揭示了真相-是你内心的“阴影”在作祟。 阴影不是邪恶的敌人,而是你逃避的恐惧:害怕被评判、害怕脱颖而出、害怕成功后承担更多期待。你的野心越大,阴影越不安,它会用疲惫、分心、自我怀疑拖垮你,逼你退回舒适区。 打破循环的关键不是硬撑,而是和阴影对话: 诚实面对:问自己停滞时在害怕什么? 微小行动:选一件小事每天做,哪怕再不起眼记录观察:写下阻力如何出现,阴影会在阳光下失去力量 学会分享:和信任的人倾诉,羞耻会变成连接 别让阴影定义你,你可以带着恐惧依然前行。真真正的改变,从看清自己开始。全文

和钰蓉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高敏感与高灵性更像被迫觉醒的自我防御。在混乱中长大的孩子并非天生通透,而是环境催生出过度运转的神经系统。动荡家庭里的孩子总是显得“早熟”,别人三岁撒欢,Ta们已在父母冷战时把玩具塞给双方;别人青春期叛逆,Ta们已在规划如何让家人和睦。敏感不是天赋,是家里太吵太乱太可怕,生存本能迫使Ta们早早学会捕捉周遭的细微波动。 “为何总要做最懂事的那个?为何出事时总要先站出来?”父母声调提高半度就立刻噤声,饭桌上筷子落地的声响能瞬间让Ta们绷紧神经,用稚嫩的哭声打断冲突,亲戚面前硬着头皮圆场。终其半生才意识到 自己活得像个“修复者“,并非出于道德自觉,而是源于生存本能。 Ta们可能一生都在寻找出路,找不到便将困住自己的模式复制给下一代,如同父亲总在愤怒时摔东西,孩子长大后也会在争吵中控制不住砸物品。但总有极少数人,Ta们会在某次激烈冲突后突然觉醒:“我不能变成Ta们那样”。 精神分析认为,家族潜意识会选出最可能觉醒的人,让其承载并修复系统中被压抑的情感。这些孩子带着某种不可言说的使命感。哲学中有个冷静而慈悲的判断:痛苦并非无意义,只是它的意义要在很久后才揭晓。 安稳家庭的孩子能安心玩到天黑,Ta们却要在放学路上就预判父母的情绪。听到屋里传来摔东西声,便会在楼道里多待十分钟。Ta们是家族系统潜意识选出的“修复者”,在混乱中平衡局势。 可孩子终究是孩子。太早站在风口浪尖,过早扮演父母的心理咨询师,长大后更易焦虑。朋友聚会时总在观察他人情绪,恋人皱眉就立刻反思自己,看似温柔体贴有共情,内心却从未真正拥有安全感,总执着于“照顾好一切,家就会平安,自己才能安全”。 更深层来看,灵性高的孩子是因家族几代人压抑了太多情绪。Ta们几乎都会在置身原生家族中时倍感窒息 ;那些不被看见的痛都在Ta们身上找出口。Ta们成了家人眼中的“异类”,实则承接了生命中“极阴” 的一面。 当理解敏感是早年的生存策略,学会用感知力照见自己,而非一味拯救别人,才算真正走出混乱家庭的能量场。就像敢于在父母争吵时关上房门,而非去调解;敢对过度索取的家人说“不”,而非硬撑着满足所有要求。这份清醒本身就是强大。 每一份痛苦都不会浪费,在地狱中凝视过久便会学会看见火光。带着这份高敏感、共情力和清醒,去成为看透命运荒诞却仍愿好好活着的人。正如尼采所言:“思想诞生于创伤”,真正的清醒始于痛苦。全文

53"
李良敏
持证18年
咨询170
评价54
复购60%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46"
王富菊
持证9年
咨询118
评价40
复购42%
家庭矛盾
婚恋情感
37"
许希博
持证10年
咨询3
评价0
复购0%
职业发展
情绪压力
31"
贾艳宇
持证14年
咨询359
评价384
复购70%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20"
张莉
持证9年
咨询50
评价18
复购36%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53"
刘培喜
持证7年
咨询46
评价22
复购42%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117"
李欢欢
持证16年
咨询267
评价78
复购76%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39"
陈芹
持证7年
咨询139
评价17
复购44%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17"
李律
持证1年
咨询120
评价17
复购58%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26"
袁润杰
持证16年
咨询42
评价4
复购23%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53"
李良敏
持证18年
咨询170
评价54
复购60%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46"
王富菊
持证9年
咨询118
评价40
复购42%
家庭矛盾
婚恋情感
37"
许希博
持证10年
咨询3
评价0
复购0%
职业发展
情绪压力
31"
贾艳宇
持证14年
咨询359
评价384
复购70%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20"
张莉
持证9年
咨询50
评价18
复购36%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53"
刘培喜
持证7年
咨询46
评价22
复购42%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117"
李欢欢
持证16年
咨询267
评价78
复购76%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39"
陈芹
持证7年
咨询139
评价17
复购44%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17"
李律
持证1年
咨询120
评价17
复购58%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26"
袁润杰
持证16年
咨询42
评价4
复购23%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