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s
蒋营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持证8年
江西 | 宜春
5.0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服务人数
790
多次复购
42%
平均时长
4
长程个案
52
资质认证
无条件更换咨询师
担保交易
咨询预约
费用:
300 元起
下载APP享受更多优惠
立即咨询
预约准则
如遇咨询师变动会以短信通知,请保持手机畅通如要取消,请及时和客服取得联系
方案
9.0折
缓解情绪压力
¥540 ¥600 /次(60分钟)7次起通话
预约
9.0折
建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540 ¥600 /次(60分钟)7次起通话
预约
9.0折
接纳并成为有力量的自
¥540 ¥600 /次(60分钟)6次起通话
预约
9.0折
跟孩子共同成长
¥540 ¥600 /次(60分钟)7次起通话
预约
简介

【个人介绍】

一个有着丰富的咨询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温暖、不评判且睿智有力量的咨询师。

从业八年,咨询时长近5千小时,服务近千人,督导时长200小时。

【职业背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科学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高级会员

【培训经历】

接受过600多课时的专业培训。以及200个学时的督导。

学习过李鸣的精神分析

曾奇峰的精神动力学

施琪嘉的创伤咨询技术

意向咨询技术,积极心理学,客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个人成长(情绪低落,紧张、内耗),原生家庭,职场规划,亲子关系。

【咨询师寄语】

你若选择信任!我定不负期待!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蒋营宜的职业证书
擅长领域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亲子教育
累计个案时长
4511.10小时
文章
暂无文章
展开更多文章
问答
不开心焦虑不安
蒋营宜
蒋营宜
咨询师
2个月前
试一试到平台上找一个你第一感觉还可以的咨询师聊一聊

展开更多问答
用户评价
评分
5.0
全部(5)
很专业(0)
态度很好(0)
和蔼可亲(0)
效果明显(0)
耐心(0)
反应迅速(0)
羌然
第1次下单
非常满意,心里的疑惑卸载掉了,之前总有些自我怀疑,隔段时间会反扑一下。
25-06-20 11:35:49
安稳
第1次下单
蒋营宜老师非常好,耐心、专业
25-05-30 08:54:22
妮蔻
第3次下单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25-05-25 14:06:35
哈哈哈
第3次下单
老师辛苦了,咨询完一看超了那么多时间,辛苦老师了,非常感谢。我会努力的
25-05-07 11:17:00
书生
第1次下单
蒋老师很温柔,经验丰富,在交流中能帮助我找出问题,咨询体验很好
25-04-25 08:09:43
28页 ,到第 确定
动态
蒋营宜
当孩子躲进手机世界:理解与重建联结的心理学视角 咨询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青少年:他们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边缘,谈起现实生活时眼神迅速黯淡下去。这些"活在手机里的孩子"正在用虚拟世界构筑一道防护墙,而墙外站着焦虑不解的父母。作为咨询时长五千多小时的心理咨询师,我想带您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那道墙究竟在保护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温柔地搭建沟通的桥梁。 一、手机背后的心理诉求:被看见的渴望与现实的挫败 青春期本质上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存在主义危机"。这个阶段的大脑前额叶发育尚不完善,但情绪中枢已异常活跃,就像"高性能引擎配着不成熟的刹车系统"。孩子们迫切需要在重要他人眼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但现实往往给予三重打击: 1. 学业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让多数孩子注定成为"不够优秀的大多数",某重点中学来访者小杰的话颇具代表性:"在老师眼里,只有前五名才算人"; 2. 社交场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敏感的孩子选择退缩,14岁的雯雯在团体咨询中坦言:"宁愿被说孤僻,也不想再体验被嘲笑的窒息感"; 3. 家庭互动的消极模式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特别是父亲角色的功能性缺失。临床数据显示,72%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父亲在场但缺位"现象,他们这样描述父亲:"像个人形评分表,只在我犯错时出现"。 二、家庭互动中的恶性循环:苛责与逃避的共舞这些家庭往往陷入典型的"追逃模式":父母越是焦虑地纠正,孩子越是逃向虚拟世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遭受苛责的青少年大脑中,威胁识别区域会异常活跃,这解释了为什么简单的询问会被他们解读为"又要挨骂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父亲角色的异化。许多父亲将社会竞争焦虑直接移植到亲子关系中,把"严格要求"错误地等同于"频繁否定"。一位企业高管父亲在家庭治疗中的顿悟令人深思:"我突然发现,我对下属说的'再接再厉'都比对儿子说的'还不够好'温和"。 三、重建联结的四维干预方案 1. 父母角色的范式转换:从"行为矫正师"到"情感容器" - 练习"十分钟不评判"倾听:每天固定时段,只重复孩子话语中的情感词("听起来你很沮丧"),不附加建议 - 建立"脆弱分享"机制:适当暴露自己的失败经历("爸爸今天也被领导批评了") 2. 运动干预的神经科学依据 有氧运动能提升大脑BDNF因子分泌,相当于天然的"抗焦虑药"。建议: - 每周3次30分钟的非竞技性运动(全文

蒋营宜
当现代人在亲密关系的门槛前徘徊不定时,这种纠结往往不是当下的犹豫,而是过往生命经验的回响。心理学视角下,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与不安,常常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留下的深刻印记。 家庭作为情感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其影响深远而隐蔽。在未能提供健康相处模式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如同没有见过地图的旅人——他们渴望抵达爱的目的地,却不知路径何在。这种情感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笨拙而迷茫,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深层的自我怀疑。更复杂的是,父母婚姻的失败或痛苦模式会在子女心中投下长长的阴影,形成"情感代际传递"。子女往往会不自觉地重复父母的婚姻剧本,或在相反的方向上过度补偿,这两种反应都源于同一种恐惧:成为父母的翻版。 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加剧了这种情感困境。在高度强调个人自主与自由的时代,亲密关系所要求的妥协与责任变得尤为"昂贵"。人们恐惧的不仅是可能的感情失败,更是这种失败对精心构建的自我认同的威胁。于是,许多人陷入了一种矛盾:既渴望融合的亲密,又恐惧由此带来的自我消解。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或许在于认识到:健康的亲密关系不是天赋的能力,而是需要后天习得的技艺。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和新的情感实践,人们可以逐步改写从原生家庭继承的情感剧本,在恐惧与渴望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全文

蒋营宜
在生活的波澜中,痛苦如影随形。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深陷困境,并非源于痛苦本身的强烈,而是内心拒绝痛苦存在的执念。从心理学视角看,这反映出我们对情绪接纳的无力。 当痛苦来袭,人们本能地想逃避、压制,仿佛不承认其存在便能将之抹去。可心理规律表明,情绪需被正视与接纳,如同水流疏浚,强堵只会让压力倍增。不允许痛苦停留,实则是启动了内心的防御过度机制,这种抗拒消耗大量心理能量,还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次生问题,使我们陷入更深的心理泥沼。 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抱持痛苦,允许它如过客般慢慢走过。这意味着以客观视角审视痛苦,不评判、不抗拒。比如遭遇失恋,若一味否认悲伤,强行欢笑,心灵伤口难愈;反之,若能大哭一场,允许自己哀伤一段时间,在泪水与沉思中逐渐释怀,便是在遵循心理愈合的节奏。 抱持痛苦需要心理韧性与自我觉察。勇于直面内心的不适,营造安全内心空间,让痛苦情绪得以安放、流淌。如此,痛苦不再是可怕的恶魔,而是成长的契机。它在被允许存在的过程中,逐渐失去锋芒,我们也在与之共处时,领悟生命真谛,收获心理的成熟与自在,学会在风雨中翩翩起舞,而非被困于痛苦的囚笼。全文

蒋营宜
咨询中常有来访者问我:恋爱几年,但现在矛盾重重,我该如何做出选择? 今天我从心理学的层面谈论这个在情感中困惑很多人的问题,重点从三个维度去判断。 恋爱中,随着荷尔蒙的消失,感情逐渐回归到理性和现实。当矛盾频繁涌现,情感便会陷入困境,未来变得艰难,放弃又不舍或者不甘。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此时需冷静剖析几个关键维度,以判断这段情感是否值得继续坚守。 其一,考量对方对于矛盾的重视程度。在健康的亲密关系里,矛盾不应被漠视或逃避。若他在矛盾面前毫无在意之色,仿若置身事外,任由问题堆积,这无疑是危险信号。比如,每次争吵后都选择冷处理,对该探讨的问题避而不谈,持续如此,积小怨成大仇,情感根基会被悄然侵蚀。因真正在意关系的人,会把矛盾视为关系成长的契机,而非无关紧要的干扰,他会正视矛盾背后的情绪与需求,而非视而不见。 其二,探寻他是否有持续前行的意愿。意愿是行动的先导,若他在矛盾重重时已心生退意,只是因惯性或怜悯才维持表象,那这段情难有生机。观察其日常态度,是仍积极规划两人未来,如讨论见家长、筹备旅行,还是对未来避而不谈,提及则推诿敷衍。心理学研究表明,承诺与持续意愿紧密相连,当他对关系不再有承诺,放弃只是时间问题,即便你努力挽回,也难以重启同心向前的步伐。 其三,审视他为消解矛盾付出的努力。行动胜于言语,关键看其在矛盾产生后有无切实举措。若他总是口头认错,却无实际改变,如承诺改掉坏脾气却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努力徒有其表。真正为关系努力之人,会主动反思自身问题,寻求专业帮助,如共同参加情感辅导课程,或在日常中调整行为模式,尝试理解你的诉求,以行动修复裂痕。因为矛盾的消解需双方合力,一方的消极应付无法重建关系平衡。 综而言之,当恋爱遭遇矛盾困境,不凭一时情感冲动决断。从他对矛盾的重视、持续意愿以及消解努力这三方面综合考量,若三者皆缺失,或许放手是止损的智慧;若尚有一丝希望之光在这些维度中闪现,便可携手共破困局,让爱在磨砺中重焕生机。毕竟,爱情不仅是心动的瞬间,更是风雨同舟、化解矛盾的漫长的人生旅程。 你值得温柔以待!全文

蒋营宜
在传统观念里,门当户对往往被局限于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的匹配。然而,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女性择偶时所考量的“门当户对”有着更为丰富且关键的内涵,其中认知同频、三观一致,尤其是心智健全与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 认知同频是情感交流的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沟通时,相似的认知水平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当女性与伴侣认知同频,便能在面对生活琐事、社会热点或未来规划时,迅速理解彼此的意图与想法。例如,对于职业发展的讨论,认知相近的两人能够共同权衡机遇与挑战,避免因理解偏差而产生无谓的争执。这种同频并非要求双方知识储备完全等同,而是在思维方式、对事物洞察力上保持相似节奏,使交流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为亲密关系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三观一致则是婚姻稳定的核心要素。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犹如婚姻的三根支柱。价值观契合意味着双方在消费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目标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在消费方面,秉持节俭储蓄理念的女性与大手大脚、毫无规划的男性相结合,极易因金钱问题引发矛盾。人生观的一致让夫妻在面对生活起伏时,能有相似的应对态度,共同在顺境中进取,逆境中坚守。世界观的相符则保障了夫妻在看待社会万象、处理人际关系时步调统一,避免因观念冲突导致情感裂痕。 而心智健全与心理健康更是择偶中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心智健全的个体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挫折面前保持冷静,以积极心态应对压力,而非将负面情绪无端宣泄给伴侣。心理健康的人拥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深知自身优缺点,不会过度依赖或控制对方,而是给予伴侣尊重与支持,共同成长。从心理适应角度看,心智健全者能更好地融入彼此的家庭与社交圈子,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为婚姻关系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在女性择偶过程中,重新审视“门当户对”,从认知、三观到心智健康全方位考量,并非是物质或世俗的考量,而是遵循心理学规律,为婚姻的幸福与长久奠定坚实基础。唯有找到在这些关键维度上匹配的伴侣,女性才能在婚姻中收获真正的情感滋养与心灵慰藉,开启一段稳定且美好的旅程。全文

蒋营宜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许多人常常陷入迷茫的境地。他们犹如在浓雾弥漫的森林中徘徊,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寻什么。这种迷茫体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职业选择、恋爱对象的寻觅,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定义。 从职业规划来看,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很多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各种各样的职业信息所淹没,每一个领域似乎都有机会,但又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不知道自己是适合在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还是应该在充满挑战的创业浪潮中拼搏;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究竟能与哪一类工作精准匹配,仿佛置身于一片职业的汪洋大海,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港湾。 在恋爱关系中,这种迷茫同样存在。人们常常对理想的恋爱对象或伴侣缺乏清晰的轮廓。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理想伴侣的标准和模板,但真正落实到自己身上时,却又觉得那些都不像是心中所盼。是选择一个性格外向、社交达人般的伴侣,还是一个内向沉稳、细腻贴心的对象?是追求激情四溢的爱情,还是平淡如水的相伴?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人,让他们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犹豫不决。 而对于理想生活的构想,更是如空中楼阁般模糊不清。有些人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追逐着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的认可;而另一些人则渴望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向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然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追求在很多人心中交织,让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迷茫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线索,那就是我们其实清晰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就好比在做数学题时,我们或许一时难以确定abc中哪个是正确答案,但我们却能明确地知道a不对,b也不对,那么答案就是c。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工作实习后,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喜欢那种高压、枯燥的工作环境,这便是我们在职业选择上排除的一个选项;当我们与一个人相处后,发现对方的某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严重不合拍,我们就能明确这个人不是自己理想的恋爱对象;当我们尝试了一种忙碌且疲惫的生活方式后,内心告诉我们这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我们就离真正向往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想告诉大家,这种对“不要”的清晰认知,其实是我们探索内心“想要”的宝贵起点。我们可以从这些已知的否定中,逐渐梳理出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生活理全文

28"
刘越
持证7年
咨询158
评价25
复购42%
法律咨询
个人成长
14"
李焱
持证7年
咨询327
评价56
复购52%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48"
刘芝
持证7年
咨询410
评价180
复购67%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30"
高志新
持证15年
咨询717
评价416
复购74%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11"
石广朋
持证9年
咨询65
评价16
复购27%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56"
林嫦嫦
持证10年
咨询27
评价2
复购37%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53"
朱艳秋
持证12年
咨询344
评价460
复购76%
家庭矛盾
婚恋情感
79"
张善芹
持证9年
咨询3
评价0
复购33%
婚恋情感
人际职场
20"
张莉
持证9年
咨询29
评价13
复购27%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22"
张玲
持证9年
咨询37
评价6
复购35%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28"
刘越
持证7年
咨询158
评价25
复购42%
法律咨询
个人成长
14"
李焱
持证7年
咨询327
评价56
复购52%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48"
刘芝
持证7年
咨询410
评价180
复购67%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30"
高志新
持证15年
咨询717
评价416
复购74%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11"
石广朋
持证9年
咨询65
评价16
复购27%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56"
林嫦嫦
持证10年
咨询27
评价2
复购37%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53"
朱艳秋
持证12年
咨询344
评价460
复购76%
家庭矛盾
婚恋情感
79"
张善芹
持证9年
咨询3
评价0
复购33%
婚恋情感
人际职场
20"
张莉
持证9年
咨询29
评价13
复购27%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22"
张玲
持证9年
咨询37
评价6
复购35%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