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s
刘金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持证6年
北京 | 北京
5.0
情绪压力
人际职场
服务人数
5
多次复购
100%
平均时长
0
长程个案
0
资质认证
无条件更换咨询师
担保交易
咨询预约
立即倾诉:
3 元/分钟
下载APP享受更多优惠
立即咨询
预约准则
如遇咨询师变动会以短信通知,请保持手机畅通如要取消,请及时和客服取得联系
方案
4.5折
首访咨询
¥135 ¥300 /次(60分钟)1次起通话
预约
4.0折
系统咨询
¥120 ¥300 /次(60分钟)5次起通话
预约
简介

【个人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

曾在某知名信息安全企业工作十余年,任职技术专家。

2013年始转向儿童教育和心理成长领域,兼职学习、体验7年之后,于2020年全职从业,并长期接受稳定的个人体验、团体体验、一对一督导,以及朋辈小组学习与体验。

个案经验近1000小时,个人体验超200小时,团体体验近400小时,一对一督导超100小时,在神经内科门诊见习超1000小时。

13年职场生涯,7年在儿童教育、心理成长、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探索,2年脱产在医院协助接待病人的经历,都丰富了我对各行各业不同处境下的人生状态的见识和理解,对于咨询工作也是非常独特的资源。

【受训经历】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2022.12-2024.12)

肯伯格与人格障碍来访者工作大师课(2022.10-2022.12)

“iThinkFresh”第 7 届巴林特小组组长培训(2021.12-2022.11)

基于精神分析的跨学派心理咨询师与督导师二年制阶梯内训计划(2020.07-2022.08)

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体系第六期直通车(2019.11-2021.07)

第十期三位一体亚隆团体带领者实践项目(2020.10-2021.08)

成为团体带领者(BAG)培训项目(2021.08-2021.09)

经典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工作坊(2021.05-2021.07)

拉康单元式工作坊(2020.10-2020.11)

全国性别与性心理咨询师培训(2019.12)

【擅长问题】

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自尊自信、自我认同、职场压力

【工作人群】

18-60周岁

【咨询风格】

跟随来访者的需要,温和且适度挑战

【对来访者的一段话】

尽管在生活里经历过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走入咨询依然是一趟勇敢的旅程。这意味着明知道有害怕与恐惧,但依然愿意去冒险。有人陪伴,便可以耐受煎熬与痛苦,穿越黑暗。非常感恩与荣幸,我能做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陪伴走一程。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刘金晶的职业证书
擅长领域
情绪压力、 人际职场、 个人成长、 家庭矛盾
累计个案时长
13.20小时
文章
暂无文章
展开更多文章
问答
经常感觉在单位和在家都像蹲监狱啊 干工作就像是在做监狱义务劳动 真是不懂,到底有什么乐趣可言
刘金晶
刘金晶
咨询师
9个月前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有了方向和目标,忍耐也会有意义。

展开更多问答
用户评价
评分
5.0
全部(1)
很专业(0)
态度很好(0)
和蔼可亲(0)
效果明显(0)
耐心(0)
反应迅速(0)
来杯橙汁
第3次下单
温柔,专业,谢谢老师。
24-01-05 10:03:17
动态
刘金晶
因为还有一种隐性的期待,我们不觉得它是期待,但是当它被挑战的时候,就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情绪。 我们熟知的期待是积极的、对对方有需求的一种显性期待。比如我期待你能关心我,照顾我,挣很多的钱,有很多的时间来陪我,等等。 那隐性的期待是什么呢,就是虽然不需要你为我做什么,但是你别给我添乱、挑战我的认知。 怎么理解呢,比如,在公共空间,我们对陌生人都没有期待吧。如果一个人在地铁上随地吐痰或是吃臭豆腐,可能我们也不那么生气,什么人都有嘛。但如果有管理员过来处理,但他不以为有问题,还嚷嚷管理员干扰了他的自由,还理直气壮的想要打骂管理员的时候,相信是个人这会都会生气了。怎么会有这种人存在嘛?他是不是有病,刚从精神病院里跑出来?如果证实是,那我们可能就踏实了,果然是有病,可能也就不生气了。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那可能就会一直很生气。 再举一个家庭里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打碎了碗就会马上收拾的人,当发现家里人打碎了碗就让它散落一地、不赶紧处理的时候,就会格外生气。其实不是因为觉得对方懒,而是很挑战你的习惯、你的认知,怎么可以有人打碎了东西不收拾? 这就不是积极的期待,不是期待你为我做什么,而是你不要挑战我的世界里的固有规则。一旦和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就会让我本来从一个安全的、放松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应激的、警惕的状态。 这种不同的差异越是巨大,给人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轻微的差异也许会带来新鲜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提升我们的专注度,但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让我们觉得不安全,就会生气、愤怒,再大,可能就应激创伤了。全文

刘金晶
焦虑就是因为可选的路径太多了,而每一条路径上那个美好的未来都还在云雾深处,都还看不清楚需要走一段多长的路,还需要多长时间,充满着不确定。 这时候就会纠结,选a啊还是选b啊还是cdefg,明明都知道每一个走到底都会有自己想去的未来,只是因为看不到确定的过程,还因为需要放弃其他路径的可能性,所以就在那路口转圈、踟蹰、彷徨。 没有选择的人,压根就不会焦虑。华山一条道,只能进,不能退,闷头走就是了,焦虑什么呢,没有焦虑立足的地方。 当然,看到自己走的是华山道,没有选择,也是需要一双没有被蒙蔽的眼睛的。如果眼睛被幻想蒙蔽了,明明没有选择却自以为有选择,明明闷头向前走是唯一切实的路径却在那里幻想如果当初走了另外的路该是如何如何,或是 以为还有别的路,在那里止步不前,那就是白白受苦了。 那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看到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选择。这一步挺难的,因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接纳现实,放弃对过去的幻想。有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接纳现实,带着怨愤、不满、遗憾离开。没办法啊,这部分只能成长自己,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其次,如果已经接纳了现实,确实是有多种选择,这时候就需要主动做选择了,放弃对未来的幻想。总得选的,不选也是一种选,都选也是另一种选,这俩都不是上上策。 但做不了选择怎么办?那就焦虑着吧,也是自己选择了焦虑。 其实这部分,也是需要去探索自己的。为何不能放弃,哪怕是未来的一些可能性。明明放弃一些未来的可能性,是可以把生活往前推进、确定更多的,但为什么宁愿让自己待在焦虑里,也不愿意放弃一些虚幻的可能性呢?还是有卡点嘛。 说来说去,其实都需要成长自己。感觉自己说了一通废话。全文

刘金晶
挺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概2k多字左右。 前几天,收到有人发私信问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没写完,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因为文章是复制粘贴过去的,所以我想是不是粘丢了一部分,于是把段落对了一下,发现没问题。 但对方又坚持问了一次,还挺认真的,我也有些狐疑,于是又仔细的把文章看了一遍。这一遍就看出了一点问题来了,论述的第二部分是有些仓促的,过渡得有些生硬,可能不是专门学心理的人,论述的转折就不是很连贯,有些断续的感觉。 看出来了之后,我就回应说,文章是当时听课有感触一时兴起写的,有点久了。虽然也问了对方感觉哪里有断点的感觉,的确也是想从读者的角度得到些反馈,但本心来说,并没有根据反馈很快就去修改的想法。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之后,对方说看到完整的文章了,是软件和手机型号之间有不兼容的地方,显示不全。 这一下,真是出乎我意料了。找了好半天文章本身的问题,原来不是没写完整,而且真的没看到完整的。 这一次,又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归因倾向。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找原因时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自身内在找原因就是内归因,从外界外在找原因就是外归因。 这两种方式没有完全的好或不好,都有适用的场合。有句话说,天底下的事就三类,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如果真是自己的事,那么内归因就是合适的,叫勇于承担责任,否则,是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还内归因到自己头上的话,就叫过度承担、自疚自罪了。 反之,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外归因到别人头上、老天爷头上,那就推诿、不负责任。而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确外归因就是合适的,那叫有边界、各自为自己负责,和接纳现实。 所以,归因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根据具体事情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的归因方式。 但一般人们都没有那么极端到只是外归因或只是内归因,只是根据人们的性格秉性会显示出偏向某一方的倾向。有人倾向于内归因,就会事情来了先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这边的原因。而有人就会倾向于啥事都先把自己撇干净了再说。 那成长的方向,自然是向着趋于中庸的方式去啦。内归因倾向的,可以试着首先去找找别人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再回到自身,而外归因倾向的,则可以首先看看自己对事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再去看外面。全文

刘金晶
最近这段时间,在督导里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就是,督导师给到我的,其实是一个提醒,而非我完全不知道的盲区。 在那些咨询过程中我觉得困扰的点,督导说完了我恍然大悟的东西,其实脱离开具体的个案,进入到头脑层面的、理性的、理论探讨,其实我是知道怎么应对的。只是在和来访一对一的具体对话里,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有了情感的投入,离得太近了,所以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而只要被人点出来之后,其实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会想到,有时候咨询里,来访者也是这样的。来访的有些困扰,如果换到另一个人身上,也许他也能知道怎么应对,但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陷进去了。 咨询师做的,有一部分也是类似的工作。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说出在来访心里已经有只是还没和自己建立关联的东西,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这时候,不管是督导师,还是咨询师,其实承担的就是一个提醒的功能。 往往是在刚刚习得一些新的技能或知识,但还没有特别熟练的完全掌握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不是不知道,不是不懂,不是不会,只是在当下面临那个困境的时候,还不能调用出来这个新的经验,还是在原来旧有的经验里。 所以这时候,往往就是一个提醒就够用,一经提醒,就可以顺利地调用新经验。就是通过反复的调用,新知识、新技能,慢慢就会稳固下来,新的应对模式就形成了。 道理容易知道,但做到则是一件漫长的事。这漫长的路上,新鲜的、惊艳的、涉猎新领域的时候少,熟悉的、乏味的、反复练习的时候多。这倒是督导、咨询和生活一个共同的相似点了。全文

刘金晶
焦虑起源究竟是在共生阶段,还是在分离–个体化阶段,或者是在俄狄浦斯期,其差别是很显著的。 第一种焦虑起源于共生阶段,通常被称之为毁灭焦虑,是对自我将被另一个自我压制和吞没并感到自我不再存在而产生的恐惧。这多半指未经治疗的个体在急性精神分裂状态下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使人无法忍受,并极少被感知。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强大的防御措施来避免这种幼稚的原始恐惧感,并且我们也难以理解那些防御无效的人有多么痛苦。我们大多数人在心理上会残存毁灭焦虑,特别表现在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与他人亲密接触时会迟疑彷徨,这种畏惧来源于担心自身的独立存在将受到威胁。 第二种焦虑起源于分离–个体化阶段,即分离焦虑。这一焦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每当分离发生,必然激起我们婴幼儿期分离恐惧的潜意识记忆痕迹。尤其分离焦虑是边缘性人格者的激烈而重要的体验。 心理焦虑虽然不如毁灭焦虑那么激烈,但同样是自我丧失的不祥之兆。当一个人缺乏依附的对象时,就会感到空虚和不真实。这种感觉有可能会强烈到致人于濒死状态。 譬如一个被殴打的配偶,其心灵孤独的痛苦,远甚于肉体的折磨。分离焦虑还能导致严重退行以及萌发莫名其妙的敌对情绪,甚至严重到出现冲动性自杀。 焦虑的第三种形式是俄狄浦斯焦虑或超我焦虑,包括害怕因不能接受的性、攻击和依赖冲动而受到惩罚。虽然这种焦虑没有威胁到现实知觉和自我认同,但是将严重损害自身的“完美感”。 尽管事实上俄狄浦斯焦虑产生于儿童自我感和现实感巩固之后,但由于俄狄浦斯幻想通常包括死亡和报应的想法,焦虑可能依然会相当强烈,个体的成功体验常常激起俄狄浦斯焦虑,如果一个人的成功使他情绪上强烈的感受到战胜了父辈,他可能会变得非常焦虑或出现一些症状,潜意识中期望自己的举动将受到惩罚。 评:上文节选自《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个人的体会,三种性质的焦虑,也是由深到浅的。越浅,越容易被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越深,则越难。 曾经见过一张海洋漩涡的图片,盯着看的时候,就好像自己要被卷入到漩涡里面去,那种被吞噬、被淹没的感觉的确是能让人本能的想要离远一点,再远一点的。也是一种害怕死亡的感觉,但又和单纯的死亡有些不同。可能就是第一种吧。全文

刘金晶
生活里的投射无处不在。 本来毫无瓜葛、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陌生人,因为彼此的投射,可能就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无关系,不投射;无投射,不关系。 比如,那个经典的对话,“你瞅啥”“瞅你咋地”,下一步俩人可能就滚一起了。 说“你瞅啥”的人,是感受到了一种敌意,而对方很可能都没有注意到他,所以这种敌意完全来自于他自己的内心,是他认为别人对他有敌意。这是投射。 而说“瞅你咋滴”的人,如果明白是对方向自己投射了他本人的敌意,与自己无关,只与恰好此时此刻以此种姿势出现在这里有关,那让过去就好了。可他认为就是与自己有关,把对方当做某个确实对自己有敌意的人。这也是投射。全文

24"
于颖新
持证19年
咨询44
评价3
复购52%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21"
李唯双
持证13年
咨询53
评价7
复购30%
家庭矛盾
情绪压力
49"
赵婧琳
持证7年
咨询63
评价32
复购39%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23"
肖越
持证9年
咨询26
评价5
复购30%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57"
王胜
持证6年
咨询541
评价70
复购40%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48"
刘芝
持证6年
咨询283
评价95
复购47%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48"
刘伟
持证10年
咨询78
评价11
复购42%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31"
冯继舟
持证7年
咨询318
评价158
复购68%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34"
杨水连
持证7年
咨询1
评价1
复购0%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117"
李欢欢
持证15年
咨询70
评价10
复购50%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