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有能量的,它不但具有表达的功能,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
比如我们常常能够从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中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我接触过一个人,她经常在说完一句话后跟一个词——“对”,这看起来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推测她可能是一个经常遭遇被挑剔被否定的人,她需要在潜意识里不断地暗示自己——我是对的。后来发现,果然她的妈妈十分强势。
在我们语言中常会出现两个陷阱:
一是标签化。贴标签的好处是可以简化问题,快速处理信息,但缺陷是限制了思维的扩展。标签化语言的常见表达是“那不就是……吗?”对此,我们最好可以换一下语言组织方式,比如“这看起来好像……,但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
二是没办法。有时候心里不健康可以表现为习惯性的受害者思维,好像他们感受到的一切不满意都是别人造成的,而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们的语言就会经常呈现出“没办法”的表达。但事实上我们都是有自主选择的,都会在事件中负有响应的责任,否认或忽略自己的主观责任,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无力。那么改变也可以从语言组织上开始,比如把“我总是没办法……”变成“当……的时候,我选择……”,哪怕结果都是妥协,但在你的心里,主动选择妥协和无奈妥协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会有力量得多!